01发展历程
麻醉学专业依托第二临床医学院,于2000年在浙江省高校首创麻醉学本科教育,2015年起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在校教育-临床实践-科研素养-社会服务"四方联动模式,致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与科研能力突出、人文品格高尚的麻醉学人才。发展至今,已成为浙江省唯一覆盖本科至博士后全层次的麻醉学教育基地,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省重点建设专业及"十二五""十三五"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显著,为行业输送了大批核心胜任力强的优秀人才。
02招生规模
我校在省内首先建立麻醉学本科专业并于2000年9月招生。学校平均每年招收麻醉学专业学生90人。
03专业定位
我校麻醉学专业秉承"以生命守护为使命"的办学理念,立足医学教育根本,面向国家医疗卫生需求,培养兼具临床胜任力与创新实践力的高素质麻醉学人才。教育方向以"大临床属性下小专科特色"为核心,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专业"全链条课程体系,强化围术期医学、重症监护与疼痛管理的多学科融合;教育层次以本科为主体,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通过"三维贯通"培养体系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提升。面向临床麻醉、急危重症救治及舒适化医疗等领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科研思维活跃、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04培养目标
本专业继承温州医科大学的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宽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职业素养、掌握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初步麻醉临床工作和健康宣教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毕业后从事临床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治疗、急救医学、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麻醉学专门人才。
05专业特色
1.课程体系
本专业构建“三大主体+四大特色”课程体系:
1)三大主体 通识教育(人文社科)、学科基础(医学核心)、专业教育(麻醉学核心);
2)四大特色 课程思政:融入“生命守护”案例教学,强化医学人文;信息化教学:PBL/CBL双轨驱动,结合慕课、虚拟仿真等智慧教学手段;创新实践:设置“四阶创新课堂”,“双轨三阶训练”,培养临床与科研融合能力;动态评价:以OSCE考核、创新档案等多元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2.教学资源
已建成省级5门、市级1门、校级2门麻醉学核心课程;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出版省级数字及重点教材2部;打造11所实习基地,培养2500余人次;建设多门线上共享课程,推动教育共富;承办全国教学会议,推广“生命守护+胜任力导向”培养模式,形成优质课程、教材、案例、基地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3.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60名,其中正高职称22人(教授8名),副高及以下职称40人。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35-55岁占比80%),博士学历占比65%。设有麻醉学教研室、临床技能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师资队伍。
4.培养特色
本专业构建"三维贯通·创新赋能"的特色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以"生命守护"为使命,打造"课程-实践-评价"三维贯通的培养路径,强化临床胜任力与创新实践力并重。
课堂教学:采用"PBL+CBL"双轨驱动,形成"基础-整合-探究-拓展"四阶创新课堂,融合线上智慧教学与线下案例研讨。
医教协同:依托11所实习基地,推行"1+1+1"多导师制,强化临床实战能力;
科教融汇:通过"双轨三阶"科研训练(启蒙-实战-转化),推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联合医院与企业开发虚拟仿真课程,引入AI、可视化技术等前沿内容。动态化"创新实践档案"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06建设成效
1.专业建设成效
(1)教学建设
1)课程建设:建设系列麻醉学核心课程,包括,省级课程5门,市级1门,校级2门。每年定期开展多项课程建设活动,成果丰硕。
2)教材建设:主/副主编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参编3部;出版省级核心数字课程教材1部,省级重点教材1部。
(2)教学研究
本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涉及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领域。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方法,也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具体教学课题及教学论文见下列图表。
2.教师教学能力
麻醉学教研室将优秀的基础专业教师及临床医师纳入师资队伍,践行“1+1+1”的带教模式,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加强教师的海外培训,搭建国际化师资培养平台。培养组织年轻教师参加从国家级到校级各种教师技能比赛,获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温州市“最美教师”1人、温州市优秀教师1人、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1人,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师德标兵”2人、“本科教学贡献奖”4人。
07育人成效
1.达成度
2022-2024年,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学专业育人成果显著,全方位展现出强劲的专业实力与育人效能。平均毕业率稳定在91%以上,学位授予率超91%,夯实人才培育基础。深造氛围浓厚,三年平均升学率突破60%,众多学子踏上学术进阶之路。就业层面同样出彩,就业率稳定在96%左右,深受行业青睐。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超80%,凸显专业教学的高质量。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累计培养50余名优秀毕业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适应度
近三年,麻醉学专业毕业生与岗位适配度极高,专业相关度达95%,主要就业去向为各级医院麻醉科。工作稳定性极强,入职一年内离职率低于3%。毕业生凭借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迅速适应麻醉工作快节奏,熟练掌握各类麻醉操作技术,面对复杂手术麻醉需求时应对自如,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与信赖,为麻醉医学领域注入持续稳定的发展活力。
3.满意度
2021-202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给予极高评价,满意度高达95%。课堂教学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实践教学紧密对接临床实际,二者满意度均超95%,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实操水平。教学水平得到师生充分肯定,校风学风严谨笃实、积极向上。各项评价指标成绩斐然,充分彰显学院在麻醉学专业卓越的育人质量,为行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08优秀学子
陈冲,2009届麻醉学专业优秀校友,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神经科学家,研究领域为Neurobiology of Pain and Opioids,专注于疼痛、阿片类药物和麻醉的研究,2024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安慰剂镇痛的神经回路基础研究,曾荣获国际麻醉研究学会颁发的指导研究奖(IMRA)等多种奖项。
胡屹鹭,2017级麻醉1班,在本科阶段勤奋学习,平均绩点4.25,获得省政府奖学金、校一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等。此外积极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荣获校三好学生、院先进个人、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学习之余,积极投身科研学习,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课题研究,相关科研成果论文成功发表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年,成功保研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目前协和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