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卵障碍、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和胰岛素抵抗等,常伴随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和心血管风险增加。世界范围内约有10%-15%的生育期女性受到影响并造成了巨大疾病负担,然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激素治疗和胰岛素增敏剂等对症控制。由于PCO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异质性,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全面兼顾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双重改善。近年来,针对PCOS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的新兴药物正在改变治疗模式。
2025年5月6日(当地时间),2012届校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木良善、蒋晶晶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Hsun-Ming Chang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越合作,于期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31.0)发表题为“Promising drugs for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argeting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dysfunctions”的临床展望。该文梳理了近年来PCOS药物研发在代谢与神经内分泌领域的重大进展,探讨了多种新型干预策略的机制基础与临床应用前景。
突破传统靶点:聚焦代谢与内分泌双重调控
近年来,新兴治疗策略正逐步摆脱“以症状为导向”的局限,向“病因导向”的精准治疗转变。代表性的治疗方向包括:
GLP1受体激动剂:起初用于糖尿病和肥胖治疗,现被证实可通过降低食欲、体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改善PCOS的代谢紊乱并恢复月经周期、提高妊娠率。
SGLT2抑制剂:作为降糖药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减重、降雄激素及改善脂肪堆积等多重作用,尽管临床研究仍较有限,但显示出良好前景。
Kisspeptin与神经激肽3受体(NK3R)相关药物:两者均为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键因子。Kisspeptin激动剂已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改善黄体生成素(LH)节律和排卵障碍等作用;而NK3R激动剂则能降低高雄激素水平,优化LH分泌节律。
青蒿素衍生物:通过靶向线粒体蛋白LONP1并调控CYP11A1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为降高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动物实验与探索性临床试验均显示其在调节月经周期、改善卵巢形态和激素水平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图1. 药物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生殖和代谢的潜在有益效果
多靶点协同干预:迈向个体化精准治疗
尽管上述药物机制各异,但在调节能量代谢、激素分泌与卵巢功能等方面往往具有交叉作用。例如,GLP1R激动剂不仅改善代谢指标,同时也降低雄激素水平,提示其可能兼具代谢和内分泌双重调节效应。随着对PCOS亚型(如肥胖型、瘦型、排卵障碍主导型等)认知的加深,未来的治疗趋势将转向“表型驱动”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即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内分泌特征和遗传背景制定差异化干预策略。
论文在总结现有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以GLP1R激动剂、SGLT2抑制剂、Kisspeptin/NK3R相关分子及以青蒿素为代表的新型干预策略,正在逐步重塑PCOS药物治疗模式。这类药物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代谢轴,为实现多靶点综合干预、提高治疗个体化和改善生殖结局提供了坚实基础。研究者同时指出,目前尚需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药物在不同PCOS亚型人群中的疗效与长期安全性。未来,随着遗传学、组学数据与相关临床数据的进一步积累,PCOS的治疗或将真正迈入“精准医学”新时代。
注:文中插图源于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25-01121-z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校友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