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林素仙,温州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免疫相关生殖与妊娠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委员,温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在时光的漫漫长河之中,有些人犹如一颗明亮的星辰,无论在怎样黑暗的夜晚,都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林素仙,一位看似柔弱的80后女医生,却用坚毅一直守护着她行医路上的初心。在她的生命历程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以十九年的坚韧与奉献,践行着一名医生的誓言和责任,她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敬仰和赞誉。
与风湿免疫学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初,林素仙出生于温州苍南一个小乡村,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家家户户都面临着“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她一次次目睹着父母、乡亲因病痛而受苦受难的情景,见证了医疗资源匮乏所带来的无奈与无助,从幼时起,她便萌生了从医的想法。
在林素仙读小学五年级时,父亲突然患上了怪病,脸上皮肤红肿,四肢肌肉疼痛无力。为了治病,林家跑遍了温州多家大小医院,求医三年无果,全家都非常痛苦,只听皮肤科医生说这可能是“皮肌炎”,当时很多医生都没听说过这种疾病,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多年后林素仙才知道这是一种风湿免疫病。由于风湿免疫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风湿免疫学科起步较晚,21世纪前,鲜少医院配有专业医师。由于3年来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1995年时,林父病情加重,引发高烧不退,温州医院的医生表示已经没办法诊治,林家走投无路,只能凑钱去上海,但是偌大一个上海,到底这个疾病应该去什么医院什么科室就诊,林家也是一无所知,温州医生也不太清楚,并没有给出建议,当时林家只能去当时名气很大的瑞金医院就诊,殊不知那时候连瑞金医院也没有风湿免疫科,于是只能在皮肤科住院就诊。一路下来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冤枉钱,也曾经到了病危的地步,幸运的是林父经过多方会诊和努力,终于得到有效治疗度过危机。“医学领域中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和学习。”就这样,对风湿免疫学的向往和追求在林素仙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1999年,林素仙考入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选择专业时,发现温州医科大学将第一年招收风湿免疫学专业,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个目标并备考。数百个夜晚的灯火通明,在不懈努力之下,2004年秋,林素仙成功考入温州医科大学,攻读免疫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并于三年后顺利毕业。
“市人民医院的历史非常悠久,创建于1913年,是浙江省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该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代又一代温人医人仁爱济民、追求卓越的品质深深吸引着我。当时风湿免疫科负责人陈萍主任睿智豁达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我来到这家医院的原因之一。”怀揣着对治病救人的渴望,怀揣着崇高的行医理想,林素仙任职于温州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其实在本科毕业时,我原本是要和市人民医院签约的,去签约时发现考上研究生了,便就去读书了。三年的兜兜转转,我又回来了。”2007年,充满热情的林素仙前来报道,因有父亲的病例在前,朝气蓬勃的她想要在风湿免疫学这一领域上大展拳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病人不被错诊误诊。
但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风湿免疫科不像其他传统内科那样成熟,在温州地区甚至浙江地区都是刚刚起步,温州市人民医院亦是如此,在林素仙刚入职时,整个科室就只有陈萍主任一人,没有独立的门诊和病房,那时候陈萍主任担任副院长,行政工作非常繁忙,由于没有完整的风湿免疫科诊疗团队,最初几年市人民医院风湿病患者也不多,林素仙就跟着血液科团队一起干,做得更多的是血液科的工作。“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位血液科医生,”林素仙说道,“那时候大家对风湿免疫学没有足够的认知,前来诊治的患者非常少。我读书时候学得都是理论,工作了实操也做不了什么,技术没发展,科室没发展。那时候我动摇过,这条路我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是不是应该换其他的科室?”
直到2010年,风湿免疫科得到了一定发展,才正式从血液科分离出来。在陈萍主任的带领下,团队只有科班出身的林素仙,以及从血液科转科来的另一位医生,三人撑起了一整个风湿免疫科。由于科室发展需要,医院特邀上海仁济医院叶霜教授前来指导工作,建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合作,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兄弟医院的相关医生带着疑难患者前来学习。
前期,叶教授每1-2个月都会前来进行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文献解读以及国际前沿最新热点的讨论。在他莅临前,林素仙都会加班加点地将每一位待诊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前整理好,做好编号工作,并与患者沟通好就诊时间。教授一到,她便紧紧跟随,查房、会诊,有疑问向教授及时请教,学习就诊思路。“教授一般都是周末来的,虽然时常周末加班,但我觉得那时的时光很快乐、很充实,那几年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专业进步也非常快,而且也帮助很多疑难风湿病患者解决难题!”林素仙感慨道。在叶霜教授的带领之下,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全体医生诊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叶教授也与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建立远程会诊模式。由院方负责采集病人信息,双方在线上讨论诊疗方案,做好相关培训与教学,以期进一步提升团队的诊疗能力。病人也可在两家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保证分级诊疗渠道畅通。与叶教授的合作,真正践行了国家医改政策,为温州疑难复杂风湿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疗服务,充分利用上海、温州两地的医疗资源,实现患者的长程慢病管理。
小科室也有大力量
据林素仙医生介绍,风湿免疫科主要负责诊疗两类疾病:一类是风湿类疾病,通俗地讲是关节疼痛类疾病,这一类患者大部分知晓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林素仙曾救治过一位女性患者,觉得自己身上到处都痛,脖子痛、肩膀痛、后背痛、大腿痛、臀部痛,痛到晚上都无法睡觉,夏天也不敢吹空调,因为冷风吹到身上会加剧疼痛,就这样被整整折磨了两年。患者跑了多家医院,验血、CT,甚至连核磁共振都做了,未发现有问题,吃药也不见效,家属便认为这只是个心理问题。疼在患者身,只有她自己知道,身体是真的发出了“警告”,长期的疼痛折磨及睡眠不佳,导致人看上去苍老了不少。在朋友的建议之下,她不抱任何希望地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在林素仙的诊断下,确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仅两周的治疗时间,病症已好了大半,医患双方都非常高兴。
另一类研究的是免疫紊乱性疾病,这一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患者不知道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其他科室医生如果不认识这些疾病,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诊治从而被认为是疑难杂症。所有风湿免疫科科室虽小,但患者个个都有故事,不是诊断过程很曲折,就是治疗过程很曲折。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刚开始表现为头痛头晕,痰中带血,CT检查提示鼻咽部肿块,进一步PET-CT检查提示恶性肿瘤不能排除,但多次病理活检都没有见到肿瘤细胞,诊断陷入困境。他反复前往国内大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都怀疑肿瘤,但因为缺少病理活检证据,无法完全确诊。因担心肿瘤扩散,他便与医生商量,决定先进行放疗。但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状况,反复发热、听力下降、反复咳嗽,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损害。在这期间,他也到各个科室就诊,却都以放疗后遗症、肿瘤相关所解释,每个科室的医生只关注自己专科的问题,没有一位医生把所有问题串联起来思考一下深层次的致病真凶。直到8年后,他的病情发展到极其危重,高烧不退、呼吸衰竭,再次住院,这时才终于有呼吸科医生想起来,叫上风湿免疫科医生共同会诊,最终确诊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在经过相对应治疗后,病情获得了快速好转。
除此之外,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怀孕生子跟免疫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怀孕生子是步入婚姻后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但却有这么一个群体,不断在复发性流产的噩梦中苦苦挣扎,满怀期望地备孕,却又接二连三的失败,尤其是对女性而言,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市人民医院拥有妇幼专科优势,风湿免疫科结合这一优势,开创诊疗免疫相关复发性流产门诊。
据林素仙回忆,科室研究这一病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此前陈萍主任在前往北京进修时遇到一些复发性流产患有也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一步学习才知道这些是抗磷脂综合征(APS)的患者。患上此病的患者,体内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妊娠期女性,胎盘内微血栓形成,造成供血不足,胎盘梗塞、导致流产等,这是世界公认的一个医学难题。当时温州医学界不管是风湿免疫科还是妇产科对这一疾病诊治领域还是空白,陈主任学成归来后与大家一起开会学习,茅塞顿开,便立即开始联合妇产科一起进行相关诊治工作。
接诊这类患者,患者往往因为反复流产或者反复试管婴儿失败,非常焦虑,经常边说边哭。每每这个时候,林素仙总是一边温柔又坚定地宽慰患者,一边详细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查出根本原因,再通过免疫调节、抗凝治疗来救治。谈起救治成功的患者之时,她非常感慨:“免疫和妊娠这个领域非常前沿,也非常复杂,需要不断地学习,虽然辛苦,但非常有意义!这几年我们科室救治成功的这一类患者粗略统计已经超过500例,圆了500多位妇女同胞的妈妈梦,也拯救了500多个家庭。帮助患者成功受孕,我也小有成就感,经常会收到她们的锦旗。”为了帮助这一类患者的成功诊治,也为了缓解她们的焦虑,今年林素仙特意拉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100多位孕妈妈会互相加油打气,林素仙医生也会抽空回答大家的问题。
目前,科室正在筹建疑难病诊治中心,以期为“疑难杂症”的患者带去更为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风湿免疫疾病往往是多系统多脏器累及的,很多时候患者会就诊于其他科室,表现为疑难杂症。其他科室的医生如果不认识免疫性疾病,就不会建议患者前去风湿免疫科就诊,导致患者延误诊治,如果有疑难病诊治这个平台,那么很多就诊无门的患者会主动前往这个平台得到更有效的诊疗服务。因此,设立‘疑难病诊治中心’非常重要。”林素仙说道。
铺路做石子 护花化春泥
自2013年起,温州市人民医院成为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风湿免疫科便是医院其中一支优秀带教队伍,因为县级医院、基层卫生院缺乏风湿免疫专业人才,林素仙深知基层的风湿病患者就诊很困难,因此她致力于传承相关专业医学能力,查房、授课,为永嘉、泰顺、苍南等县级医院、卫生院输送了数十位优秀医生。他们将在这里学习获得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先进理论知识带回基层,用所学知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信念。“其中很多医生规培毕业回当地之后都与我保持着联系,碰到风湿相关患者需要咨询时,我也总是倾囊相授。风湿免疫学这个专业很具有挑战性,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很多,我们科室团队总是为患者尽心尽力的作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规培医生的肯定。因此,很多规培医生在风湿免疫科学习后认为这就是理想中医生应该有的样子,甚至当中有不少规培医师萌生以后想要从事风湿免疫科的念头。”林素仙自豪地说道。
除带教外,林素仙自己每周也会进行下乡坐诊帮扶,目前主要是前往乐清北白象卫生院以及瑞安碧山卫生院。虽然已迈入21世纪,但城乡医疗水平依然差距较大,有些乡村卫生院没有专门的风湿免疫科,乡村医生所认识的疾病也有局限,导致许多患者长年遭受病痛的折磨。“风湿免疫疾病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的,是要长期定时随访的,再根据每次检查情况对药物进行一定调整,要和医生能保持长期联络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有些患者上海北京到处跑,时而停药时而治疗,病急乱投医,钱花下去了,时间也花下去了,但最终也没把病看好。我尽我所能去坐诊帮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情况。”林素仙说道,“基层群众,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风湿免疫病的了解都还很少,所以我一开始还去做了几场讲座。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带动大部分的基层医生了解风湿免疫病,这样他们能筛选出专科病人,再找我这样的专科医生就诊,省时省力也高效。现在我也与许多病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能‘有问题,就找林医生’,一传十,十传百,找我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能切切实实帮助大家,每周下乡很累,但真的是挺开心的。因为我一周跑一趟,大约能服务四五十人,这样就有四五十人不用跑温州了”。
从建科时依附于血液科,到后来独立门户,从只有师徒二人,到如今拥有专业医师7名、病床16张,林素仙见证了风湿免疫科的一路成长。为下级医院培养规培医生,推荐科室医生前往更好的医院、学校进修,她带领着团队,不断在风湿免疫学的未知领域探索着,为患者带来治愈的曙光。当问到林素仙医生带领团队有什么经验分享时,她坚定地说:“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医德医术上都要做好榜样,勤于学习,关心患者,我的前辈们也是这样影响着我,我也必须把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其次要顾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时,科主任必须要第一个勇于牺牲;第三要知人善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科室负责人,我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不同的工作,扬长避短。我这个人很随和,不轻易生气,但是我的团队里有人如果临床工作中责任心不强,那我是不能容忍的,必须批评!”
科室的成长史,也是林素仙的个人成长史。从200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林素仙接触风湿免疫学已19年。她经历过迷茫,也经历过喜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她的人生格言。多年来,她最大的感触是,要当好一位风湿免疫科医生,除了好学博学之外,更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急躁,守初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认真总结,从繁杂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努力探索疾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