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特殊志愿者”的生命接力
  • 作者:孙余丹  编辑:张晓静  来源:   浏览:; 时间:2023年04月17日 15:43

  • “我可以用你的眼睛,看你用我的脚走路。你的生命也是我的生命,你来过,你不曾离开……”

    这是《余晖》里的一首诗,讲述了平凡人不一样的生命延续的故事。

    《余晖》是一本书,一本对话器官捐献者亲属、书写捐献者故事的书。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杨新东与该校红十字承启荣光志愿服务队28名队员,花了两年时间,走访50位浙江省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的家庭,用这些故事结集成书。

    图片

    图源:温度新闻

    2010年,温州作为浙江省首批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13年来,共有96名遗体捐献者、158名器官捐献者以及1034名角膜捐献者。

    他们用最后的选择,帮助了急需帮助的人们。

    (一)

    书的开篇,从徐启荣先生写起。他是温州市遗体捐献第一人。

    16岁罹患脊柱结核,治疗后仍落下终身残疾,长期的病痛使徐启荣先生萌生了想法: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捐赠器官或组织帮助他人摆脱病痛。

    早年间,捐献遗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来传统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当珍之惜之。二来当时温州没有先例,国内也不普及。

    2011年寒冬,温州医学院接到一通电话,徐启荣儿子说,按照老人遗愿,要将父亲遗体捐献。“父亲在1999年时就为遗体捐献一事写下遗嘱,去世前三四天病重无法说话,仍然坚持用笔写下‘遗体开心送医学院’。”

    徐启荣先生的义举,在当时不为世俗所理解,他的家人忍受种种非议和质疑。直到三年后,徐老先生为众多医学生做贡献的遗体被送回家乡安葬,舆论才消失。

    这一年,温州市遗体捐献者的数量增加到3例。此后,捐献者和登记捐献者数量都在逐年增加。

    在遗体捐献者中,多数都是普通人,有医生、教师、警察,也有工人、农民。他们无偿捐献出遗体,以供医学研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最朴素的愿望:希望为后来人减轻疾病的痛苦。

    (二)

    恩格斯曾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遗体捐献者,就成为躺在解剖台上的“无语良师”:他们无言地将生命奉献给医学事业,用在自己身上千刀万刀,换来他日医生在手术台上不会错划一刀。

    器官捐献对病人来说,帮助更为直接。一例成功的器官捐献,可以拯救6个人的生命,使两个病人重见光明,惠及八个家庭。

    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对捐献者来说,都是对身体价值的最后一次利用。

    这也被称为平凡人的壮举。但,这些平凡人是极少数。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捐献意愿的因素包括:家人、亲属不赞同;不愿去世后自己的遗体被使用;捐献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对接收站不信任、捐献程序太复杂等。

    家人的支持,是器官(遗体)捐献的重要突破口。

    2017年,热爱篮球的少年叶沙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他的父母悲痛地作出决定:捐献出儿子的器官,实现他生前救死扶伤的愿望。于是,有7个人因叶沙而重生。

    为了延续叶沙的篮球梦,受捐者们共同成立了“一个人的球队”,让叶沙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图片在篮球场上的叶沙 图源:中国青年报
    图片图中五人都是叶沙器官的受捐者 图源:中国青年报

    温州医科大学“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团”,打造了一台以叶沙的故事为原型的舞台剧《一个人的球队》,在温州、宁波、杭州等地巡回展演。

    一个原本令普通人感到沉重而忌讳的话题,通过艺术化的传播,感动并带动了一批人,加入到捐献志愿队伍中来。

    这支志愿服务团队,还推动温州开展“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属于全国首创。

    就像《余晖》的创作团队一样,一点又一点的力量汇聚在捐献事业中,向捐献者及其家属表达真挚的敬意,将捐献者的故事带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看到其中珍贵的奉献精神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三)

    捐献者作出捐献的决定,是出于无私且无畏的大爱。他们的名字和壮举,不应被忘记。

    一座城市,该如何去铭记他们的奉献?

    今年清明节,2023年温州市“生命•遇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红十字博爱纪念园举行。

    图片

    图源:浙江红十字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同心楼312室
联系电话:0577-86696331
传真:0577-86696331 Email:xyb@wmu.edu.cn
CopyRight © 2014-2018 版权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