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看病、研究、教学,为医学不停奔走!他说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 作者:叶长一  编辑:张晓静  来源: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世界温州人家园  浏览:; 时间:2022年09月05日 15:59

  • “我出生在温州乐清柳市镇前垟洞村,小学就在家附近读书,初中在茗东中学,高中在柳市中学。”近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陈超教授。电话里,陈超教授十分自然地用乐清方言和记者聊了起来。



    1

    拼命读书

    同学年龄差15岁




    1977年从柳市中学毕业,陈超称自己很荣幸成为当年柳市中学应届生4名考上大学的其中之一。


    提起那一年,陈超教授感慨万分,他说,1977年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年。


    那一年,多少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应届生能考上温州医学院,更是令人骄傲。能进入大学读书,不仅是当时的陈超,每个同学都是拼了命去读书。陈超教授说,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班里有50名同学,但年龄相差悬殊,最大的同学与最小的同学相差15岁。他当时是17岁,最小的同学是15岁,最大的同学年龄已30多岁。


    “因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恢复高考成为第一届大学生的那些老大哥和老大姐们,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争分夺秒,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自然也是十分的认真。”陈超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老大哥、老大姐在大学里起到了示范作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就连休息时间也不回家。陈超教授说,读大学的那几年,除了“五一”“十一”回家一次,其他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


    “当时,国家对教育更是重视,派最好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每一位老师把学生都当成了‘宝贝’,十分认真。”陈超教授提起这些,不断地强调,这些老师真好,不但上课认真,下课了仍继续讲,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我们。当时学校的学习条件十分差,教室、宿舍,以及课桌椅,全部是旧的,但同学们对学校、老师感情非常深厚。




    2

    成绩优异

    留校工作考上研究生




    在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毕业后,所有的同学都是包分配的。当时人才队伍紧缺,各地都需要医生,陈超被留在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


    每一位刚分配到位的医生都要在医院里进行历时五年的“住院医师规培”——住在医院参加规范化培养,由主治医生带教指导日常工作。五年时间里,“住院医生”要全面地轮转不同科室。“主治医生带领‘住院医生’接触不同的病房,没有周末和休息时间,要随时准备着,跟随主治医生看病、查房等。”陈超教授回忆。他当时在儿科接受培养,工作中,老师要求十分严格,每次查房时,主治医生十分有耐心,总是亲切又温和地与病人对话。遇到一些疑难病症,主治医生会手把手教学生,要求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陈超教授说,对于病人来说,他们只看到结果,不知道病情发展的过程,但老师们都会用心、认真地教“住院医生”,看到病情的不断变化,如何分析,如何用药;作为医生,一定要细致、认真,思路清晰,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担任“住院医生”的四年时间,陈超非常感谢黄达枢教授的细心指导。“老师只想把自己所有知识传授给我们。”采访中,陈超多次说,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老师真的很棒。1985年,老师为了让他多学习,将其派到上海大医院参加学习。


    “走出去,感觉一下子打开了眼界。”陈超笑着说,当时“住院医生”规培需要满五年,但他在第四年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温州,赴上海开始全职读书,这一读就是六年,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之后,就一直留在上海工作。


    陈超教授说:“原来只想看病,帮病人看好病,就十分高兴,但六年研究生学习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一些疑难病种,就想要去研究。”




    3

    十年研究

    为新生儿竖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中,陈超发现一种新生儿呼吸疾病,不但不容易抢救,病死率还比较高,成了当时世界上一个研究的课题。1986年开始,陈超参加研究团队,主要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即使研究工作如此繁忙,他还是坚持每天在一线看病,门诊、查房,他认为门诊可以掌握一线更多更珍贵的资料,每天医院、宿舍两头跑。陈超坦言,每天看病就感觉十分疲惫了,但为了研究,下班后,还是要坚持去实验室研究、写论文。经过10多年的研究,终于显著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他告诉记者:“原来该疾病病死率30%,现在降至5%。直到现在,我们都坚持研究该项工作。”他认为,研究是无止境的。





    4

    家国情怀

    视培养人才为己任




    1998年,陈超不仅在临床做课题,而且开始带研究生。此后,他每年都要招收研究生,同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及多项其他课题。他说,带研究生,主要责任是培养接班人,医学要一代传一代,只有给研究人员提供平台,提供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他表示,医学传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一份责任


    带研究生时,他会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出国学习机会,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世界上先进技术。他说,身为一名研究人员,要研究世界医学难题,要把眼光放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他除了把目光瞄向世界,同时也把目光瞄向基层。他说,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不但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同时,要把先进的医学理念送到基层


    为此,他每年会抽出时间赴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院,通过学术交流“传经送宝”,培养专业人才。他说,医学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发展,基层医院更需要医学人才,能为基层地方医生授课,培养年轻人,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乐事。


    只要哪里有需要,他就去授课或帮忙,许多地方经常会邀请他去开儿科学术会议。但无论工作多累,工作强度多大,仍然每天坚守临床工作。“平时有锻炼身体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着说,在医院里,门诊、查房、上课,各个楼层不断地奔走,这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春夏秋冬,从一名儿科临床医生,到博导、学科“领头雁”,陈超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扎实。1998年,他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儿科学、新生儿学、围产医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曾获《中华儿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专科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奖。

    当提及能否与年轻医生分享些什么时,陈超教授笑着说,“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医学和别的行业不一样,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艰苦努力是常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其实在救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医生这份职业是非常崇高的。”这就是一位医学界大家的风范和情怀。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对于陈超教授,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这是陈超教授学生对他的评价。师门里,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温和派”的导师。平日里,陈超对学生们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和温暖着大家。即使学生们的任务完成欠佳,也鲜少严厉地指责,只会更加耐心和细心地教导。对学生们如此用心的老师,时常也让学生们觉得不可辜负,倍加努力。



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医科大学同心楼312室
联系电话:0577-86696331
传真:0577-86696331 Email:xyb@wmu.edu.cn
CopyRight © 2014-2018 版权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